当前位置:首页 > 黑客服务 > 正文内容

侯光炯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

访客3年前 (2021-09-25)黑客服务443

侯光炯人物概况

本页面提供了侯光炯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侯光炯是谁?侯光炯个人简介资料完整设计了网页求职找工作编辑个人简历作品所需要的侯光炯网站常用模板元素,不保证侯光炯人物数据真实,任何问题请联系管理员调整。


侯光炯图片

侯光炯个人资料简介

侯光炯,(1905―1996),又名侯翼如,上海市金山县人,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期从事土壤地理、土壤分类和土壤肥力的研究及教学工作。他提出用土壤粘韧曲线作为判断土壤肥力的方法。他长期深入农村,运用他的观点研究“水田自然免耕”技术获得成功,已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推广,增产效果显著。为发展我国土壤科学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侯光炯 – 生平概况

侯光炯,又名侯翼如,1905年5月7日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今属上海市)吕巷镇的一个中医家庭。4岁时,父亲被恶霸逼死,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11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1919年,他考入江苏南通甲种农业学校,学习成绩常列全班第一。由于家境贫寒,被迫中途辍学。后经人介绍给该校教师王善干任助手,白天同工人一起劳动,进行棉花栽培试验,晚上跟美国女教师学习英语。由于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两年后免试进入南通大学农科。翌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1927年8月改名京师大学校农科,1928年7月改名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学习成绩均名列前茅。课余经常给报纸和杂志撰稿,换取微薄稿费以维持生计。

学习期间,他经常到学校附近农村接触农民,了解到由于土壤盐碱化,农业生产产量极低,农民生活十分贫困,使他

感到,要改变国家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依靠科学,发展农业,并决心以土壤科学作为他的主攻方向。

1928年6月毕业后,侯光炯经过短期失业,经人介绍回北平大学农学院任图书馆管理员,不久改任助教。在校期间,他深受陈宰均教授的教益。陈宰均谆谆教导他不能只从外国文献中寻找研究课题,关在实验室中进行试验研究,而应走向祖国大地,开展土壤调查,研究和发展中国的土壤科学;鼓励侯光炯不要害怕体质孱弱不能胜任野外考察工作,而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他还帮助侯光炯修改论文,提高写作论文的能力和水平。

1931年,经虞宏正教授推荐,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在该所的土壤研究室和美国专家一起工作。1934年侯光炯任该室副主任,1937年晋升为主任。为了查清我国的土壤资源,他历尽艰辛,和同事们一起开展了大面积的土壤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写出了《河北省定县土壤调查报告》、《中国北部及西北部之土壤》、《四川重庆区土壤概述》及《甘肃省东南部黄土之分布利用与管理》等论文。大量的实践使他牢固地树立了土壤科学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信念。

1935年,侯光炯作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代表和邓植仪、张乃凤一起代表中国出席了在英国牛津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并宣读论文,首次对水稻土的发生、层次形态划分,特别是水稻土层次形态与生产力的关系,作了科学论述。会上还展出了,各种水稻土标本,系统地展示了中国水稻土的研究成果,受到与会科学家的重视。会后,侯光炯得到苏、美、德、法、英、意、匈、荷兰、瑞典等10多个国家的代表的邀请和中华教育基金会的资助,去各国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侯光炯带着“中国土壤与欧美土壤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在外国进行了3年考察和研究。在瑞典写出了《土壤胶体两性活动规律》论文,在苏联写了《红壤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论文。

抗日战争期间,受研究条件所限,他的一些有关研究农业土壤方法的创建,竟是在家中进行的。女儿帮助采集标本,妻子帮助试验。初试成功的“土壤粘韧性测定法”可以方便地用于测定土壤矿质胶体的性质,从而受到国内外同行们的重视。

1946年,侯光炯转入四川大学任教授,主讲土壤肥料学、土壤化学、土壤地理学等课程。他教学认真负责,实行启发式教学,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讨论、野外考察和科学研究。在这期间,与青年教师合作写了《土壤吸附养分状况和土壤粘韧性的关系》、《用粘韧曲线鉴定土壤特性》和《粘韧曲线的测定》3篇论文,刊于第四届国际土壤学大会论文集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侯光炯应邀参加全国首次土壤肥料会议。朱德同志关于“土壤科学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号召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加坚定了他对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的信念。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立了西南农学院,侯光炯任该院教授。为了使土壤科学紧密为农业规划和农业生产服务,他承担了云南橡胶宜林地考察;长江上游的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流域的土壤调查,以及后来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西南区农业土壤区划等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写出《中国土壤粘韧性研究》,该文曾在匈牙利全国土壤学会上宣读,并译成俄文,转载入前苏联《土壤学》杂志,引起了国外行家们的共鸣;写出了《四川盆地内紫色土的分类与分区》,作为在巴黎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土壤学大会的论文;写出《利用土壤层次评价土壤肥力的研究》论文,并在罗马尼亚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土壤学大会上宣读。侯光炯认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必将带动土壤学科的发展。

1956年,侯光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兼任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室主任,集中精力研究紫色土,于1960年提出了“农业土壤生理性”的见解。“文化大革命”期间侯光炯虽处困境,长期卧床的妻子又不幸去世,家庭和精神上的遭遇丝毫没有动摇他继续研究农业土壤的决心。1973年以来,他深入广阔农村长达18年之久,在四川简阳镇全区和长宁县相岭区蹲点,进行土壤科学理论应用的研究,提出了旱地的“大窝栽培”和冬水田的“自然免耕”技术,经大面积推广,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受到广大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和农民的欢迎。

侯光炯从事农业教育和土壤科学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热爱祖国、热爱科学,1955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曾先后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以表彰他为发展中国土壤科学所作的贡献。

侯光炯 – 提出土壤生理性的新观点

侯光炯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认为,静态的土壤理论无法对土壤与植物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解释;也无法将农民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丰产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去认识。以死体的理论去论述活体的规律将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的。侯光炯认为,土壤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历史体。为了证实他的这一认识,1960年,他组织人力进行了大规模的探索试验,先后在成都平原灰色水稻土,简阳、南桐、北碚等地的紫色土上,在一个昼夜周期内,定点定时用野外速测和室内测定的方法研究土壤水、热、肥、pH、CO2和微生物变化状况。结果发现,土壤各层次的土性都在不停地发生时变化现象,而且是随着太阳辐射热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土壤类型所表现的动态差异与肥力水平有一定的联系。侯光炯十分重视这些发现,他以科学事实证实土壤是“活”的历史体;初步发现了土壤的动态规律。

在这些探索性试验中,侯光炯又发现另一个问题,常规的采集土样进行室内分析的程序犹如从人体上挖一块肉进行解剖一样,是不能反映活体全貌的。对土壤而言,以一次分析结果来估价它的土壤肥力和发展趋势是不能得到正确的科学结论的。他认为必须对土壤进行原态原位测定。为此,他们研制了有关仪器,在土温、吸力段的水分测定和反映土壤溶液浓度变化的电导仪自动记录等方面获得了初步成果。当然,侯光炯也认识到,改变土壤学的某些传统观念,必须在理论上要有所创新。经过日日夜夜的劳动,侯光炯在1960年发表了《农业土壤生理》的论文,正式提出了“土壤生理性”的见解。他认为,土壤生理性是土壤在太阳辐射热影响下各种理化生物性质发生周期性变化现象的通称;土壤生理性周期性变化和植物生理作用周期性变化是否谐调,决定土壤生产力的高低。1970年,侯光炯运用土壤生理性理论解决了重庆歌乐山林场油橄榄青枯病问题取得良好效果。

侯光炯 – 开拓土壤肥力研究的新领域

威廉斯的土壤肥力学说认为,土壤肥力是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及时地、不断地满足植物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而团粒结构则是土壤肥力的基础。侯光炯在调查了中国许多农业土壤后发现,除黑土、沼泽土、泥炭土等以外,基本上都属于矿质土,特别是四川盆地紫色土水土流失严重,腐殖质很少,团粒结构更少,但仍具有一定的肥力,因而觉得威廉斯的论断有一定的局限性,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为了探索土壤肥力的秘密,尽管土壤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始终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特别是威廉斯本人对土壤肥力的动力、物质基础、肥力实质和动态规律都没有明确的结论。侯光炯决心为揭开这个奥秘而拼搏。

广阔的农村和试验田是侯光炯探索这个问题的场所。他深入到农村,发现农民评定土壤类型的标准主要是热性土、冷性土的差异,而冷、热是太阳辐射热不同所引起的。如果从时间序列上连续观察土温和胶体活性,则可洞察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大量田间测定结果表明,肥沃土壤的土温和胶体活性的日变化都比较小,瘦土则相反。这个事实启发了侯光炯:土壤肥力还应当包含土壤自我调节的功能。于是,关于土壤具有生理代谢性和自调力两大功能的设想产生了。根据这一设想,他把农民的“三看”(看天、看地、看庄稼)经验上升为土壤肥力的生物热力学观点。根据大量测定数据,提出土温是产生土壤生理功能的唯一动力,太阳辐射热是土温最丰富的能源。土壤肥力是土壤水热肥气的周期性时变化和植物生理作用周期性时变化谐调的程度。肥土谐调性好,瘦土差。所谓谐调性是指土壤能够稳、匀、足、适地满足植物水肥气热需要的能力。土壤肥力的实质就是土壤生理性。产生这种谐调性的机制是土壤无机――有机――微生物――酶复合胶体体系,这是土壤具有代谢、调节功能的物质基础。根据上述认识,土壤的研究内容与方法都应随之而改变。侯光炯认为,在内容上应着重研究胶体活性及活化温度以及稳、均、足、适的定量指标及谐调方式;在研究方法上则提出土壤肥力的短期鉴定法和田块立体土壤图的结合。以上观点集中反映在他的《农民群众的生产斗争经验开辟了发展土壤科学的广阔道路》的论文中。此文受到许多国外同行的关注,并已译成日文出版。比利时有关部门还邀请他参加有机肥料会议。此项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侯光炯 – 提出培育土壤肥力的新途径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侯光炯从事科学研究的座右铭。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土壤肥力观点应用到实践中去,以检验、修正和丰富他提出的观点。因此,他不只一次地组织人员到四川盆地典型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综合考察,力图查明该地区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症结,找出培肥土壤的良方。考察中他们看到了水土林综合治理的富饶景象和无林地带的衰竭情景,又用土壤肥力理论研究了水土林之间的有机联系,对比林地和无林地的水热状况,从大气――土壤――植物――人类系统的角度,把农民朴素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提出了培肥土壤的新途径。

侯光炯提出的改造环境与改造土体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壤培肥问题。改造环境是通过林网化稳定低空大气层的水热状况,通过立体作物种植稳定近地面的水热状况;通过田间渠系工程稳定土壤层次的水热状况;而土体改造,即腐殖化、浸润化和细菌化,可以稳定土壤内水肥气热的状况。这样以区域水热状况的稳定为前提,以保证土壤内部水热状况的稳定,加上合理的耕作措施,可以实现土壤肥力稳、匀、足、适的要求,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这种从生态系统观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法,无疑是一种创新。

农业生产实践证明了侯光炯提出的土壤培育途径的正确性。很多典型地区进行了水土林综合治理,实现了林茂粮丰的新局面,农业系统抗逆力增强,系统生产力提高,由原来旱涝频仍,生产歉收,转化为水肥基本平衡,农业增产增收的新气象。农业生产实践使侯光炯土壤肥力观点不断趋于完善,其提高土壤肥力的新途径正在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实际上这也是农业的一项基本建设。为此,他在1979年向四川省有关领导建议,要特别重视土水林综合治理研究基地建设,受到了重视。

侯光炯 – 制定冬水田的自然免耕技术

1979年,侯光炯到四川省长宁县相岭区建立农业综合研究基点。这里冬水田面积大,产量低。当地的光热资源是可以一年三熟的而冬水田却只能一年一熟。提高冬水田生产力的问题引起了侯光炯的注意。他总结了水稻半旱式栽培和小麦湿板田免耕栽培法的经验,通过垄作、浸润、免耕等对比试验以及增产机理研究,逐步完善了冬水田自然免耕耕作技术。这是人们根据自然土高肥力的生理生态特征进行人工模拟而成的。

在技术关键中特别强调连续垄作,连续浸润,连续免耕和连续植被的配套,具有省工省水,一田多用,增产增值的优点。与冬水田常规耕作法不同,它用重建土壤垄沟生态条件的手段,改变冬水田长期淹水的水热状况,改善耕层土壤的生理机能,使水热肥气逐步与作物生长需要相谐调,为高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加强土壤与植物的抗逆力,减少了冬水田秧苗坐蔸,使作物正常生长,是发挥冬水田生产潜力一个比较可靠的方法。这个方法已在全国13个省市推广,增产效果显著。1986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这项成果正向冬水田综合开发,多层次利用方向发展,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日趋显著。另一方面,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将与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及改造土体相结合,为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目标而努力。

侯光炯 – 为农业高产而不断进取

关于土壤科学理论与农业实践的关系,侯光炯打了一个比喻,他认为土壤肥力理论是灵魂,高产是肉体,只有灵魂附在肉体上才有生命力。早在30年代,他就提出土壤科学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观点。虽然30年代时在一起工作的美国专家坚持主张土壤归土壤,农业归农业,但是侯光炯仍然根据他自己的认识行事,显示出科学家应有的本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侯光炯坚持从生产中找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回到生产中去接受检验。他所进行的各项研究课题,无一不是紧紧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侯光炯坚持在为生产服务过程中发展土壤科学。他认为脱离农业生产研究土壤,就无法掌握土壤的演变,预告土壤的归宿,就难以窥测土壤的奥秘。从这种认识出发,他不是为土壤而研究土壤,而是为农业生产而研究、考察土壤的变化和发展。从1973年起,他已在农村深入研究了18个寒暑。中共四川省委、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以及西南农学院领导考虑到他年迈体弱,劝他回到学校从事培养青年人才的工作。他总是婉言谢绝,还幽默地说“高楼大厦是不会产生土壤科学的”。仍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

土壤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五省一高”(省水、省肥、省种、省工、省药和高产),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就是实现“五省一高”的典型实践。侯光炯反对以大水大肥的手段获取高产的作法,提倡培养土壤自调能力。这一独到的见解,正在不断完善,并逐步得到实现。

侯光炯除了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还十分关心国家的农业科学发展,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多次提出提案和建议,有的已经付诸实施。

侯光炯为了实现土壤科学为农业丰产服务的理想,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工作,显示了一个科学家的高贵品质。1976年他剧烈胃痛,医生诊断为“胃体小弯后壁溃疡型癌”,需要立即动手术抢救。侯光炯坚决不同意,给党组织写信说:“我的工作时间已经不长了,农业土壤学有许多事需要我做……我不怕疾病恶化而死,只怕不能为党为人民工作了……我绝不能牺牲最后一点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病情刚有所好转,又立即投入研究工作。

侯光炯在政治上要求是高标准,在生活要求上则是低标准的,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50年代,他拒收国家给每位学部委员每月100元的补贴经费;60年代将8000元稿费除交党费外全部交给学校;70年代将自己一半以上的工资交了党费。

1990年5月,在四川各界为庆祝侯光炯从事教学科研60周年及85岁寿辰的集会上,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四川省农牧厅、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作出“关于向侯光炯同志学习的决定”。这是党、政府和人民对他数十年的忘我工作和取得的卓越成绩的最高奖赏。

侯光炯 – 报国之志,效国之行

年少时期,家父的义举、国家的落后、人民的贫穷、列强的横行,在侯光炯幼小的心田里就播下了报国的种子,就读南通甲种农校的选择又使他走上了从农报国的征途。

他一投身土壤科学,即徒步考察了大半个中国,填补了我国在一些地区土壤资源调查的空白;作为第一个登上国际土壤学术讲坛的中国人,他令世人对中国刮目相看。而会后赴欧美考察,使他深深认识到:欧美土壤研究方法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抱着走中国自己的土壤科学研究之路的决心,他谢绝外国专家的挽留;为了表示他对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的强烈不满和科技强国的赤诚之心,他脱西装,剃成光头,重新穿上中国人的蓝步长袍,毅然回返,报效祖国。

1950年,在第一次全国土肥工作上,朱德总司令的讲话,使他倍受鼓舞,深感把自己的土壤科学知识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夙愿可以实现了。从此,他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战斗在农业教育和土壤研究战线上,夜以继日,忘我工作。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他率领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橡胶宜林地的考察;五、六十年代,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他还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了大量地域性的土壤、区划工作及高产经验总结和土壤科学的理论研究。文化大革命后,为了更好地从我国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中汲取营养,发展土壤科学,用科学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长期扎根农村,一去就是20多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侯老,以他的赤胆忠心和辉煌的业绩谱写了一曲以土壤科学强国富民的宏伟篇章。

侯光炯 – 创建中国农业土壤学

侯光炯早年立志科学救国,投身农业科学。“土生万物”使他爱上了土壤科学,那时,中国土壤研究刚起步,主要靠外国专家。一开始侯光炯搞土壤地理,和外国专家一起或独自进行了考察,先后发表了大同、哈尔滨、南昌、渭河流域及中国北部、西北部、江苏东部等地区的土壤调查报告。在调查中侯光炯深感土壤科学理论基础薄弱,技术性差,脱离农业生产。于是他独辟蹊径,走自己的路,着手水稻土壤的研究。

1935年,他在第三届国际土壤学会议上以娴熟地道的美语向世界各国与会代表宣读了自己的研究论文《江西南昌地区潴育性红壤水稻土肥力初步研究》,首次提出“水稻土”这一特殊的土类名称和水稻土形成的“三育”(即淹育、潴育、潜育)特征,引起了与会学者的重视。其观点为各国土壤学者认可和采纳。会后,侯光炯应邀去欧美八国考察或短期研究。侯光炯深感适应机械化的欧美土壤学不符合我国传统精耕细作自然农业生产的国情。回国后坚定地走中国自己的土壤科学发展之路。

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期,侯光炯从调查总结农民经验着手,开展水稻土、红壤、黄土、紫色土等多种土类的耕作土壤研究,同时开拓理化研究方法和把土壤与作物生长紧密联系起来的“土、植并析”工作,创造出土壤粘韧曲线的测定,写出了《土壤粘韧率与粘韧曲线》等三篇论文,被收入《第四届国际土壤学会论文集》 ,前苏联和匈牙利等国也相继转载。

五十年代,侯光炯接受国家任务,带领师生赴云南边陲,完成西双版纳橡胶宜林的考察规划,创造橡胶种植史上的奇迹,实现橡胶北移的世界性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六十年代,侯光炯常带领师生和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研究室的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土壤肥力和农业土壤研究,从农民“看天、看地、看庄稼,定管理措施”中,发现土壤水、热、肥、气随太阳辐射热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在土、植并析中发现这种变化与植物生长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协调关系,从而提出“土壤生理性”的观点。同期还创立了“PH八联”、“立体土壤图”、“土壤肥力短期坚定法”等新的研究方法。

七十年代,在农村蹲点进行高产示范试验推广,同时继续土壤研究,将“土壤肥力生理性”发展为“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并以此理论作指导,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本农业土壤学专著《中国农业土壤概论》 。

八、九十年代,继续在农村蹲点,从事水土保持、防灾减灾和高产研究、示范、推广工作,并侧重“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的应用技术――“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研究。这种免耕与欧美免耕迥然不同,也破除了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实行连续垄作、连续免耕、连续植被、连续浸润,以保持土壤水、热、肥、气与作物生长需要间的协调,从而获得高产、稳产,进而发展为大面积“生态治洪、免耕治土”的一整套技术。该项目正在推广中。

侯光炯在土壤地理、土壤分析分区、土壤物理化学、土壤肥力、土壤改良及生态农业等学科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有很多新的发现和创造,尤其在创建中国农业土壤学科和坚持土壤科学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面,为三高农业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侯光炯 – 严谨治学,教书育人

侯光炯自幼学习刻苦,勤思好问,平时谨言慎行,一心扑在学习上,在校学习期间一直品学皆优,外语功底扎实,受到嘉奖。

侯光炯知识广博,学术造诣精深,但他却从不满足,一天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学习和对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的了解。

他的每一篇论文,每一部专著,在写作过程中,都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例如:他在编写《中国农业土壤论文集》一书的《中国农业土壤分类系》时,竟反复修改达14次之多。尽管侯光炯英语很好,但他的英文论著常常都要请专业英语教师审查,唯恐有疏漏。

在教学上,无论是担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还是农业领导干部,农业技术员及农民技术培训班的教学,他都坚持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着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野外考察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当某一成土因素发生变化时,都要进行土壤剖面观察、讨论。每天野外工作结束后,还要组织学生对当天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评讲,并做好日记。

在科学研究上,他始终坚持土壤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坚定不移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正确道路。

他不仅注意将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十分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经常教育学生爱党、爱人民、学农爱农、处处为农民、为农业生产着想,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他要求他的研究生必须联系实际选题和开展试验研究,还要求研究生们经常向他汇报试验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为了培养研究生的观察能力和深入实践的作风,他常常亲自带领学生深入田间,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生产问题。他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有一次,为了按时赶回学校给研究生授课,81岁高龄的他彻夜赶路,终于准时站在了讲台上,学生们深受教育。不仅如此,他爱生如子。学生家庭闹矛盾,他亲自做工作;学生生病,他自己拿钱抓药买饭送到学生寝室。在学生眼里,侯老既是一位严师,又是一位慈母。

侯光炯 –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侯光炯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作出了卓越贡献,党和人民给予了他很多的荣誉,他却把自己应得的荣誉视为“欠人民的债”。他说:“得到的越多,欠人民的债就越多,债是要还的,我这辈子,人民给我的太多了,只有拼上老命才还得清啊”。为了“向人民多还一点债”,他工作起来总是夜以继日地拼命干,在他的时间表上,从来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

候老不仅从不向组织伸手,即使政策规定范围内的待遇,他也经常谢绝。五十年代他担任中科院学部委员,按规定每月补助考察费100元,他一次也未领取。1956年,学校在工资定级时给他评为一等,他立即向领导写信,要求降低等级。

在困难时期,中央提出降低党内高薪人员工资时,他立即响应。文革期间,他仅留下微薄的生活费,其余都交了党费。

1989年,侯光炯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按规定提了两级工资,他每月除留下369元外,余下的钱和所得稿费作设立“土壤青年科学奖励基金”。1992年,获四川省委、省政府科技重奖10万元,他也是用于科研和奖励基金。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他的工资、津贴也不断增加,但他仍然保持过去的生活标准,生活简朴得难以令人置信。

而对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他总是慷慨解囊。几十年来,受到过侯老救济、帮助的人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

侯光炯同志的一生正像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同志1990年题赠给他的那样:“侯光炯同志一生从事土壤科学研究,长年深入农村实际,犹如土壤一样,年复一年为人民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侯光炯 – 人物简历

1905年5月7日出生于江苏金山县(今属上海)吕巷镇。
1911年至1917年就读于金山县吕巷镇第三小学。
1917年秋至1922年秋在江苏南通甲种农校攻读农科。
1922年秋至1923年夏毕业留校任棉花实验室技术员。
1923年秋至1924年7月免试升入南通大学农科就读。
1924年7月至1928年夏转入北平大学农学院农化系攻读本科,获农学士学位。
1928年秋至1931年3月就职于北平大学农学院。
1931年3月至1946年8月到南京,供职于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先后任调查员、室副主任、主任、主任技师。
1931年3月至1935年6月从事土壤调查、室内分析化验及水稻土研究。
1935年7月赴英国牛津大学出席第三届国际土壤学会议。
1935年7月至1937年2月先后到英、荷、德、瑞典、芬、苏、匈、意、美等国考察或短期合作研究。
1937年2月至1938年7月回到南京前中央地质调查所,主持土壤研究室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随迁长沙。先后赴浙东、赣中、湘南进行土壤调查。
1938年8月至1940年8月随所迁重庆北碚,继续主持土壤研究室工作。
1940年8月至1941年8月借调到江西地质调查所筹建土壤室和红壤改良实验室。
1941年8月至1942年初回北碚原单位研究四川土壤。
1942年初至1942年冬兼任四川大学和前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土壤学教授。
1943年初至1946年8月回土壤研究室工作,并兼重庆大学、川北大学教授。
1946年8月至1948年任四川农改所技正,兼任四川大学农学院、铭贤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前身)教授。1948年起专任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8年至1952年12月任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
1952年12月至1996年11月逝世前在西南农业大学任教授,博士导师,先后兼任西南农业大学土化系主任、西南农科所土化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研究室主任、四川土壤研究室主任、宜宾自然免耕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96年任西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6月赴匈牙利出席第六届国际土壤学会议。
1964年6月赴罗马利亚出席第八届国际土壤学会议。
1972年春至1980年春在四川简阳镇农村蹲点从事科研及高产试验、示范、推广。
1978年至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土壤研究室主任。
1980年春至1980年秋在宜宾江安县铁清乡蹲点从事科研及高产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1980年秋至逝世在宜宾长宁县农村蹲点科研,重点进行自然免耕高产研究、示范和推广。
1994年4月赴墨西哥出席第十五届国际土壤学会议,会后顺访美国进行学术交流。
1996年11月4日因病逝世,享年92岁。

侯光炯 – 主要论著

1 侯光炯.土壤之盐基代换作用.科学,1927,12(9).
2 侯光炯.中国农业界施用肥料之实况与磷肥荒之补救.自然界,1928,3(1).
3 侯光炯,马溶之.江西省南昌地区灰化红壤性水稻土肥力之初步研究.土壤特刊甲种3号,1935.
4 侯光炯.吾国红壤区域垦荒调查暂行办法.地质评论,1935,2(3).
5 侯光炯,朱莲青,李连捷.河北省定县土壤调查报告.土壤专报,1935(13).
6 梭颇,侯光炯.中国北部及西北部之土壤.土壤专报,1935(12).
7 侯光炯,朱莲青,宋达泉等.水稻土土层分类及命名概则.土壤特刊乙种4号,1938.
8 侯光炯,尚仰震,常帏轩.土壤中有效态可给态磷酸原藏量及其天然供给率之估计方法.土壤简报,1939(3).
9 侯光炯.四川重庆区土壤概述.土壤季刊,1941,1(3).
10 侯光炯,席连之.甘肃省东南部黄土之分布利用与管理.土壤季刊,1944,4(1、2).
11 侯光炯,席连之.甘肃东南部各种钙质幼年土之特性与其分类.土壤季刊,1945,(3、4).
12 侯光炯.北碚土壤志.地理,1945,5(3、4).
13 侯光炯,罗日东.嘉定层残积土之特性.四川大学农学季刊,1949,1(1).
14 侯光炯.土壤粘韧率及粘韧曲线.土壤学报,1952,2(1).
15 侯光炯.农业土壤生理性.西南农学院学报,1960(1).
16 侯光炯.土壤学附地质学基础.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17 侯光炯.大窝耕作法的研究.土壤肥料,1975(2).
18 侯光炯.农民群众的生产斗争经验开辟了发展土壤科学的广阔道路.中国科学,1975(5).
19 侯光炯.土壤学(南方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20 侯光炯.我省农业现代化应当在全力阻止恶性循环中起步.土壤通讯,1980(2).
21 侯光炯.水稻土生理分类刍议.土壤通讯,1981(1).
22 侯光炯,高惠民.中国农业土壤概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23 侯光炯.自然免耕理论在水稻和小麦生产上的运用.四川农业科技,1982(4、5).
24 侯光炯,周源芳.农业土壤基础知识.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3.
25 侯光炯.紫色土肥力研究50年.大自然探索,1983(4).
26 侯光炯.大力推行“自然免耕”技术在经济上和科学上的重大意义.土壤通讯,1984(6).
27 侯光炯,黄昭贤.半旱式小麦耕作中的一个重要关键――免耕・中国农业科学,1988(1).
28 侯光炯,赖守悌,谢德体等.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综合研究报告・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增刊,1987(4).
29 侯光炯.论中国式的水土保持自然免耕法.水土保持学报,1987,1(1).
30 侯光炯,张绪林.论覆盖和等高垄作相结合收到水土保持和免灌高产效益.水土保持学报,1988,2(4).
31 侯光炯,刘夜莺,刘陈等.改进土壤渗透性能,提高水土保持效益.水土保持学报,1989,3(4).

侯光炯 – 参考资料

http://www.agrisci.com/resource/200711220473.shtml
http://zihuan.swu.edu.cn/html/houlaojijin/tiaolizhangcheng/20070629/235.html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DT_RV&uid=000-0000000-0000000&prodid=bkbk734659

以上整理的侯光炯个人资料信息、 侯光炯图片、侯光炯简介、侯光炯简历、侯光炯作品均来源于网络整理和网友投稿,有更多关于侯光炯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的网页内容欢迎联系,任何不当信息也可以联系编辑删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黑客接单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therlest.com/72728.html

分享给朋友:

“侯光炯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 的相关文章

约茶app约茶APP

最新约茶app都是哪些?整理了30本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约茶app,包括约茶app ios下载,下面小编整理了约茶app的图文教程,看看约茶app苹果版详细步骤吧! 觉得网上的一些答 据新快网2021年10月20日03:31:27的新闻报道,微博网友@R卜傲晴 爆料。 平安夜来临之际,事件,在网上...

身份证信息被黑客盗取(黑客能把手机内身份证信息盗取吗)

一、身份证信息被黑客盗取(黑客能把手机内身份证信息盗取吗)方法总结 1、黑客通过手身份姓名能否窃取别人银行卡里。朋友你好,这个问题不是这样理解的的,黑客是通过你的这些信息,破易你的银行卡号支付密码来盗取你的财物的,一般你只要不乱点链接,不轻易在手机。黑客控制了手机,窃取了身份证号码手机号姓名等所有...

小麦价格的走势图 「2019小麦价格最新行情走势」

小麦价格走势行情分析,近期11月20日小麦价格走势,显示今年我国小麦产量略有增加。 5月,尽管近期北京市场面粉价格略有上升.200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今年国家统计是增产,市场粮源供应格局偏紧/10年度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粮食企业手中 去那儿看看http。 河南小麦价格2010年12月21日走势参...

中国水产养殖网官网_中国水产价格网

只能告诉你名称了,这个,像南京就要三十几,南京六合沪江水产市场甲鱼价格就应声下落。 1-2两的黄鳝批发价格是25元/斤,19-20元/斤,水产养殖网总浏览量达100万人次,价格在35-40元一斤。按照商品鱼进行销售的话,元旦刚过。 生甲鱼200-500/斤,我这边有一个,水产养殖品,战略合作 现在市...

果蔬清洗机有用吗(果蔬清洗机有用吗_真的可以去农残吗_)

2019-01-0913:09:0622号喜欢5收藏5条评论家用果蔬清洗机这种小众的厨房电器产品,突然在网上出现了大量的宣传,给了很多懒朋友一个花钱的借口。部分宣传图片中,清洗前后对比明显的恶心图片,农药残留检测对比视频等。使许多人开始正视这种果蔬清洗机的功能。在准备点菜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有些怀疑...

怎样偷偷查他在酒店宾馆的开房登记记录

智能机的出现虽然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进行网上购物,聊天等其他休闲活动,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担心智能手机内存溢出,所以我们不得不去对手机进行垃圾清除。在清除手机垃圾的同时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导致微信聊天记录被误删了。那么问题来了:微信聊天记录删除了怎么恢复呢?下...

评论列表

可难眉妩
3年前 (2022-06-05)

光炯打了一个比喻,他认为土壤肥力理论是灵魂,高产是肉体,只有灵魂附在肉体上才有生命力。早在30年代,他就提出土壤科学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观点。虽然30年代时在一起工作的美国专家坚持主张土壤归土壤,农业归农业,但是侯光炯仍然根据他自己的认识行事,显示出科学家应有的本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侯

拥嬉青朷
3年前 (2022-06-05)

盾,他亲自做工作;学生生病,他自己拿钱抓药买饭送到学生寝室。在学生眼里,侯老既是一位严师,又是一位慈母。 侯光炯 –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侯光炯在科

余安十驹
3年前 (2022-06-05)

侯光炯.水稻土生理分类刍议.土壤通讯,1981(1).22 侯光炯,高惠民.中国农业土壤概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23 侯光炯.自然免耕理论在水稻和小麦生产上的运用.四川农业科技,1982(4、5).24 侯光炯,周源芳.农业土壤基础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