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追奥“三部曲”,演绎“奥运观”的变迁
作者:朱昌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奥运。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看报纸听广播关注奥运,到后来坐在电视机、电脑前追奥运,再到现在,在视频网站发奥运会观赛弹幕、上微博顶奥运热搜,上淘宝买选手相似发饰,这届年轻人参与奥运的全新“姿势”,被网友总结为“发弹幕、顶热搜、淘同款”——看奥运标准“三部曲”。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今年的奥运会虽然是空场举行,少了现场气氛,但场外的参与程度,可能比往届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管是发弹幕,还是顶热搜、淘同款,它所反映的是一种奥运会观赛模式的变化。且不只是从形式上变得更多元——从电视到网络端再到手机端,也更意味着人们从单纯地观赏奥运向参与奥运的转变。当然,年轻人看奥运、参与奥运的“姿势”变化,首先内嵌于时代变化所蕴藏的大趋势中。
奥运观赏和参与方式的丰富与变化,也与人们“奥运观”的重塑在同步进行。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的奥运观都是被“金牌主义”所主导,它对应的更多是宏大叙事、国家叙事,而非个人的、个性化的。但现在,在丰富而多元的个体参与中,很多观念也在悄然松动。尽管我们很难说,到底是先有观念变化还是先有观看方式的变化,但不容否认的是,变化的确在发生。
比如,在今年的奥运会上,面对中国运动员输掉比赛的遗憾,“运动员首先是人”“比赛就是有输赢”等理性言论和理解态度开始多了起来;甚至,随着苏炳添创造了历史,刘翔的经历也被旧事重提,网友集体发声:“我们欠刘翔一个道歉”。
这背后其实是奥运会从宏大走向个体,从“盛会”走向体育本身的一种回归。不管是新的追奥“三部曲”,还是观众对于运动员个人的理解在提升,它都预示着“人就是目的”这一常识在得到更多的尊重。而这本身也更契合奥运精神的追求。
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可以看出,奥运会本身就是从“每一个人”的个体视角出发的。
“发弹幕、顶热搜、淘同款”,个人化、多元化的奥运参与形式,也正在让奥运会的内涵被不断拓宽。它既是体育精神和人类力量之美的秀场,有竞技的紧张甚至残酷,但也带来了更多的快乐与放松。此前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奥运热情和对奥运会的关注度都在下滑,而从中国年轻人追奥“三部曲”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让奥运会维持魅力,尤其是对年轻人更具吸引力的可能性。(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