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爱人、痴佛,谁有我狂?
公元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年仅6岁就登基的顺治帝,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自此,他在清朝的历史上开辟了幼童继位的先河。然而,顺治帝在短短的二十三年生命里,充满了戏剧色彩,因为没有一个皇帝会因为想出家而放弃皇位。
1644年,清军入关之前形势图
(一)悲喜交加
顺治帝,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本名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有“顺利治国”之意。天子福临和他本人的名字一样,有着“福”从天降“临”的鸿运。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去世,皇位让众人虎视眈眈,没想到最终却落在了一个年仅6岁的皇九子福临身上。能够顺利登上皇位,小福临必然离不开母后孝庄皇太后的庇佑,更离不开摄政王多尔衮的辅佐。
福临能够稳定政局,多亏了他的亲人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这还要从多尔衮立了一件大功说起。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定都北京。然而这个心愿到死也未能完成。可是多尔衮却帮助顺治帝实现了。1644年4月,多尔衮率兵对战李自成;5月,多尔衮攻陷北京,大获全胜;而后,顺治帝遵从父亲的遗愿, 在北京定都。
(清)摄政王多尔衮的画像
清军攻下北京,多尔衮的功劳自然是功不可没的,同时也更加助长了他的气焰。年幼的顺治帝也只能委曲求全,当个傀儡皇帝,忍受着多尔衮的嚣张跋扈。只是谁都没有想到,顺治帝要回权利的机会能来得这么快。
1650年11月,多尔衮像往常一样外出狩猎,不曾想从马背上坠下,伤势不轻。这一摔却要走了他的命。没过多久,多尔衮薨于塞外,享年39岁。想来,多尔衮还有一年就到了不惑之年,没有人会想到他会突然地薨逝,所有人都很吃惊。若是多尔衮的寿命像乾隆帝一样长寿,那顺治帝的帝王生涯再难有“出头之日”。7年傀儡皇帝的生活终于结束,十三岁的顺治帝终于亲掌朝政。
清朝皇帝狩猎图
说起来,顺治帝也是位有福的天子,前有祖父清太祖与清太宗,后有儿子康熙大帝。年幼在位时有母亲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的辅佐,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都让福临占全。这样的鸿运在历朝历代中都很罕见。但顺治帝的一生仍是悲喜参半。
他的悲从何来?多尔衮在世时,绝对是顺治时期最大的功臣,对于这样帮自己打天下又稳定政局的恩人,顺治帝并不感恩,甚至是充满了仇恨。虽然多尔衮薨逝后得到了“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的殊荣,但两个月后又翻案重判。最后,顺治帝将多尔衮治罪,消除他的功绩、抹掉他的爵位、抄光他的家产、列出他的十大罪状并且诛杀他的党羽。
《鞑靼战纪》记载:多尔衮的尸身被挖出坟墓,挨棍子打,挨鞭子抽,就连头颅也被砍掉,暴尸于市。可见,顺治帝对这个皇叔父是痛恨到了骨子里的。就算是功劳再大,帮自己再多,顺治帝明显不领情。
《皇父摄政王以疾上宾哀诏》
为何他会如此痛恨多尔衮?除了多尔衮在世时功比天高,名义上是顺治帝在位当皇帝,但朝政几乎都是多尔衮掌权之外,傀儡皇帝的日子,自然让顺治帝心中郁闷又憋屈。
再者就是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的微妙关系。不论是在宫中还是民间,二人的微妙关系被传得绘声绘色,大意就是顺治帝的生母孝庄皇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二人的感情深似海,故事传得生动曲折,扣人心弦。这件事对顺治帝来说极为不堪。
他与生母孝庄皇太后之间的关系,也总是屡屡生出嫌隙。对于顺治帝来说,他与生母孝庄皇太后的关系,却不如乳母李氏的感情深厚。乳母李氏病逝后,顺治帝写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文字,用“今昔罕闻”来夸赞乳母的贤德,用“深堪悯悼”来表述内心的伤痛。
(清)孝庄皇太后的画像
再加上顺治这个皇帝当得并不痛快,从婚姻大事上面自己无法当家做主。先是多尔衮主张将孝庄皇太后的侄女安排给了顺治帝做皇后,两人性格不合经常发生口角,顺治帝一气之下干脆将皇后废掉。后来又立了废后的侄女为后,不成想婚姻依然不如意。顺治帝想要再次废后时,又遭到了孝庄皇太后的反对。
最后,顺治帝爱上了董鄂妃,却不受孝庄皇太后的待见。董鄂妃给顺治帝生下爱子,哪知道未过百天便夭折,没两年董鄂妃也跟着去了。顺治帝深受打击,开始沉迷佛教,想要放弃皇位选择出家,又遭到了孝庄皇太后的阻拦。
所以顺治这个皇帝当得不痛快,大事上面总不能如自己所愿。身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竟也免不了尝尽人间悲欢离合。失去心里的支柱,顺治帝却在佛法里寻回了自我。
(二)四任皇后
顺治帝一共先后册立和追封过四位皇后,第一位皇后是他生母的亲侄女。顺治八年,孝庄皇太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被册立为皇后,这门婚事是多尔衮一手操办的,顺治帝并不欢喜。据说,这位皇后聪明美丽,但从小娇生惯养,性格刚烈又爱嫉妒,再加上是多尔衮在世时一手硬塞给顺治帝,所以一直不得他的喜爱。
两人在三年的相处时间里,时常发生争吵。终于有一天,顺治帝忍无可忍,把大学士冯铨喊到御前,气愤地表示坚决废掉皇后。此事传到了诸位大臣的耳朵里,他们纷纷劝阻顺治帝,大学士们认为,皇后正位三年,从未做出过失德的事情,若就此废掉,无法让人心服口服。但顺治帝心意已决,将废掉皇后之事奏报给了孝庄皇太后,得到懿准后,便将皇后降为妃位,搬出正宫,此生不再相见。
清代皇帝成婚时的场景画像
顺治十一年,这一年的三月,皇三子玄烨出生了,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康熙帝。不过,玄烨的生母位分低微,又是汉族女子,即便是生了皇子,也没有得到顺治帝的重视。而且,顺治帝一开始也没想着要让玄烨继承皇位,是玄烨继位以后,才给生母尊封为皇太后。后来到了康熙八年,康熙帝又将母家出身抬高,名义上也算是顺治帝的皇后了。
顺治帝的第二任皇后,是废掉第一任皇后后而立的。顺治十一年五月,顺治帝将博尔济吉特氏的一名女子册封为皇后,她是第一任废后的堂侄女,也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孙女,历史上的孝惠章皇后。可是她依然没有得到顺治帝的喜欢,在册立皇后没多久,顺治帝就想将她废除。不过,孝惠章皇后为人灵活会变通,受到了孝庄皇太后的保护,这才没有被废掉,一直保留了后位。
婚姻的不幸让顺治帝对感情很失落。终于,顺治十三年,得到了此生挚爱——董鄂妃。顺治帝特别宠爱董鄂妃,一入宫就将董鄂妃封为贤妃,一个月后又晋升为皇贵妃。如此晋升速度在清朝的历史上也是独有的。
董鄂妃为人和善,长相俊美、她又擅长习书、喜爱诵经,顺治帝对她一见钟情,从此以后独宠她一人。两人的感情如胶似漆,爱得热火朝天,终于让顺治帝尝到了爱情的滋味。顺治十四年十月,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帝高兴至极,将他与董鄂妃的爱子视为将来皇位的继承人。只可惜,皇四子才出生三个月,连名字都没来得及起,便夭折归天。
(清)和硕荣亲王圹志
爱子的离世对董鄂妃和顺治帝的打击甚大。顺治帝为了安抚董鄂妃的悲痛,将已经夭折的皇四子追封为和硕荣亲王,并且大肆为其修建园陵。顺治帝还亲自在墓碑上刻下:和硕荣亲王乃朕第一子也。实际上,他与董鄂妃的爱子是皇四子,但顺治帝这样写,可见他与董鄂妃的爱子在顺治帝的心中有多重要。后来,董鄂妃去世后被追封为皇后。这是顺治帝的第四任皇后。
(三)与佛结缘
董鄂妃自进宫以来,一向体弱多病。爱子的夭折,使她悲痛到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八月,年仅22岁的董鄂妃病逝了。顺治帝像疯了一般痛不欲生,只想寻死,把大家吓得不敢放任他独处一室,生怕他会自寻短见。
辍朝五日后,顺治帝下旨追封董鄂妃为端敬皇后,丧事以皇后的规格大办。赐死太监、宫女各30人,用意是让他们到地下继续服侍董鄂妃。并且,官员服丧一个月,百姓服丧三天。董鄂妃火化后,顺治帝亲自收取骨灰,又请大学士拟攥祭文,将思念制成《御制行状》,寄托情感。
影视剧《孝庄秘史》董鄂妃的形象
董鄂妃的早逝,让顺治帝心如死灰,最后他将精神寄托在了佛教上。据记载,董鄂妃去世后的两个月的时间里,顺治帝前往寺庙三十多次。他听禅师诵经,与禅师彻夜谈论佛法,完全沉迷于佛的世界。最后,顺治帝甚至决定放弃皇位,身穿袈裟,非要让行森禅师给自己剃度,从此步入空门。可是,哪里有人敢给皇帝剃度?那可是丢了性命的差事,更是千百年来头一回的奇闻。行森禅师劝阻顺治帝半晌仍然未果,最后还是依着顺治帝剃了个和尚的光头。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孝庄皇太后那边,她立刻派人去把行森禅师的师傅玉林通琇召回京城。玉林通琇回京后大怒,带了一帮弟子,架着柴火,说什么都要把行森禅师给烧死。两边僵持之下,顺治帝才只好作罢,不步入空门,才保住了行森禅师的性命。
平日里,顺治帝除了处理朝政,就是与和尚来往密切。好笑的是,有一次顺治帝召见禅师玉林通琇,两人在万善殿见面时忍不住笑了。因为两人都是光头,一个是禅师,一个是皇帝,场面十分滑稽。顺治帝爱佛法爱的痴狂,还命人在北京城建造一座寺庙,名叫八里庄慈寿寺,封禅师玉林通琇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选了一千五百位僧人,从受菩萨戒。
顺治帝扫山词,表达想出家的意愿
顺治帝想要出家的念头一直涌在心头,奈何自己的位置担负着重任,不能随意丢下。他与禅师玉林通琇诉说想要出家的心思,玉林通琇也对他劝阻。没过多久,紫禁城传来了噩耗,顺治帝驾崩了。
(四)患痘而亡
正史记载,顺治帝患痘而亡。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帝在夜间突然驾崩,算起来他还未满二十三岁。在科技、医学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于痘症充满恐惧,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患痘症都要从鬼门关走一遭。据《汤若望传》记载,紫荆城里专门供奉着痘神娘娘。可见,古人对痘症8的惧怕。这个不治之症,带走了顺治帝的性命。
可是对于顺治帝的突然驾崩,民间也许多猜疑。人们都知道顺治帝为佛痴狂,他的驾崩会不会是个幌子?实际上是偷偷出家去了?根据《清世祖实录》、《玉琳国师年谱》、《青琱集·杂记》记载,里面都有顺治帝详细的患病、薨逝记载,我认为顺治帝确实是病死的,出家的说法荒诞至极。
(清)汤若望画像
据说,孝庄皇太后为了避免再有皇帝患天花而死,选择了已经患过天花又活下来的皇三子玄烨继位,年号“康熙”,年仅八岁。其后,清朝还有六岁继位的同治帝、四岁继位的光绪帝、三岁继位的宣统帝,自清朝入关以后,十位皇帝中幼童皇帝居然占据了一半。
正所谓幼童继位,必有人摄政。清朝在最后半个世纪,由慈禧太后先后掌控三位幼童皇帝,清朝的无能让西方列强更加肆无忌惮,在中国的土地上撒野,演变了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悲痛的回忆。
参考资料:《鞑靼战纪》、《清史稿》、《清世祖实录》、《玉琳国师年谱》、《青琱集·杂记》、《汤若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