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真取消?反对声音:取消后房价或上涨,关键时刻,央媒回应
每次说到公摊,购房者总是咬牙切齿。
没错,公摊面积确实让购房者很受伤,买房公摊的“伤”就像买大闸蟹“吸水绳”一样,李明去水产市场准备购买600元的大闸蟹,发现大闸蟹全部被绳子绑着。水产商告知,这是为了安全着想,“大闸蟹需要捆绑,以防乱跑和伤人”,于是用很粗的麻绳或者橡皮绳子牢牢困住了每一只螃蟹。并且水产商告诉李明,这些绳子都很轻,没有什么重量。
一般人就相信了,毕竟蒸煮大闸蟹,多数人并不会解绳子,直到上桌食用的时候,才把绳子剪开。然而李明却是一个“硬头皮”的人,特不相信这些绳子没有重量,买回家之后,一股脑把所有绳子都剪了下来。发现:自己总价格买了600元,真正的螃蟹只有300元,绳子用掉了300元,而且这些绳子拧出了两碗水。
相信“大闸蟹”的事情不少喜欢吃海鲜的人都有所经历,你买的是螃蟹,但是绳子却成为了买螃蟹人不得不买的东西,而且绳子价值几毛钱,却被以上百元的单价出售,显然不合理。
公摊面积何不是一样的道理呢?根据《建筑规范》的定义,公摊面积在每个小区都存在,主要是指公共的过道、公共走廊、电梯井、楼梯道、门卫室、垃圾场等区域。这些面积无法分割给每家每户,但又是大家共同使用的,所以成本就进行分摊了。这一点购房者不难理解,然而之所以公摊备受诟病,关键的原因在于公摊被“大闸蟹绳子化”了,关注3个问题:
1、公摊面积的建设成本低廉,却按照套内面积的昂贵价格销售,不合规矩。在商品房建设中,有3类面积称呼,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公摊面积。建筑面积=套内+公摊。套内面积区域下有地板、上有屋顶、中间还有水管电线等各种设施设备,可谓精致。然而公摊区域则没有那么高标准,经常是只要能使用即可,水泥随便糊糊就可以了。
套内面积的成本如果是3000元/平米的话,那么公摊的成本可能就只有1000元/平米。价格差别很大,然而在销售房产的时候,不管是套内还是公摊,全部按照一个“高标准”价格销售的,套内销售价格为1.2万元,那么公摊的销售价格同样是1.2万元。足见,公摊的利润剪刀差有多大,所以开发商很乐意扩大公摊区域,上海一家楼盘开盘时,公摊占到了55%比例。
2、公摊面积只有开发商测量的出来,个体买房人无法知晓,这其中猫腻多。从前文知,公摊分布在小区楼栋的角角落落,作为个体购房者的你,可以拿着皮尺一点一点的测量出来吗?显然做不到,只有房地产企业和专业测绘公司可以测算出来。
这样一来,房企们便有了“发挥空间”:增加公摊区域。只需要在每套房子的房本上多写3平米,如果一个小区2000套房子,那就增加了6000平米面积,按照房价2万元计算,房企可以多增加1.2亿元的销售额,而且属于无成本的净利润。目前为止,公摊面积并未有合理的限度,房子公摊有多少,完全看建筑风格和设计的心情。
3、公摊的后期使用权益经常被开发商的同班人马拿走,收益分文未见。公摊区域的经营收益权,按照《物权法》归属共同的产权所有人,然而现实中,经常被开发商的原班人马(物业公司)挪为己用。大门口的广告牌、小区的公共停车位、小区电梯的广告箱,这些所有收益按照规定都属于公摊区域产生,归属公摊所有人的,而实际上90%以上小区业主分文未见。
正是由于以上3点原因,买房人经常吐槽公摊,也呼吁取消公摊。不过,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这件事也有反对声音,有人反对取消公摊:取消后房价或会涨。有人算了一笔账,李先生有一套房子,面积为100平米(包含公摊30平米),把公摊计算在内的交易价格为100万元,单价就是1万元。如果公摊真取消,那么新的计算方式有2种:
第一种:套内面积70平米*单价1万元/平米,房产总价为70万元。这种情况下房价没有任何变化,但是买房总价下滑了,相当于购房者有损失。
第二种:100万元总价格不变,单价的计算方式为100万元/70平米,最终这套房子的单价就达到了1.43万元。售房者没有任何损失,保持了自己原来的100万元总价格,但是销售单价却提升了,房价上涨接近43%。
那么公摊取消之后,会采用何种计算方式?市场会用脚投票,房东们自然也不愿意折价销售,所以第二种的概率较大,那么就会导致房价上涨。从这个方面而言,反对声音不无道理。关键时刻,央媒回应了。
央媒新华社在《公摊面积伤民,矛盾亟待求解》一文中就表达出了对公摊取消与否的看法,指出,长期存在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合理的,长期而言,这个问题需要解决。至于有人提出取消后会导致房价上升情况,新华社在文中认为这是“字面意思”。原来200万元的房子,不管取消公摊与否,售房者都会保持200万元不变,单价的提升没有改变总价格,所以买房人没有额外支出费用。
北京、重庆、广州等城市都有按照套内交易的试点,其实只要规则设置合理,一切问题基本上都可以迎刃而解。可以说“捆绑在房子上的麻绳”是到了剪掉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