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创新创业项目点子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想法
[编者按]
科技创新成就伟业。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暨南大学评选出6个项目,其中4个项目获得‘我最喜欢的项目奖’和‘最佳创意项目奖’,排名全国第一。以梦为马,不负青春。暨南大学学子拼搏争第一的拼搏精神,终于在成长的路上浇灌出最美的花朵。本期,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关于付出与收获、汗水与梦想的创新故事。
暨南大学学生入选教育部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层大学生人物"事迹
日前,由教育部国家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第三届“闪闪发光的日子——青春该是什么样子”评选结果揭晓,暨南大学2019届毕业生Chaidir Guri Turup入选“基层大学生人物”。
柴迪尔的Guri Turup是暨南大学团委推荐的‘2019西部计划’志愿者,暨南大学2019届优秀毕业生,毕业于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2019年毕业时,她参加了西部志愿服务计划,去了新疆喀什扶贫办,扎根基层,参与了脱贫攻坚任务。参加全国扶贫普查10多个月来,我走访了11个乡镇,写了200多份工作报告,每月调查1800多公里,为2300多户贫困户建档。她关心人民,吃苦耐劳,乐观向上,工作出色,扎实有效。她不仅帮助当地人民摆脱贫困,还旨在帮助当地人民积极致富。古力的事迹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西部计划、为人民服务的风采,也体现了暨南大学积极引领学生修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成果。
据悉,为响应基层就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号召,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宣传,树立就业创业典范,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举办了大学生就业创业事迹征集活动,旨在展示大学生就业创业精神和成果,绽放大学生青春活力。今年评选活动自2020年6月启动以来,暨南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宣传发动,面向全校征集案例,评选出大学生就业创业最佳人选。经团委推荐、学校相关单位申请材料、会议评审、无记名投票等程序,柴迪尔古力土鲁铺基层就业事迹被广东省推荐并上报教育部。
这款机器人,能完成"防疫巡检运输任务"
(魏占航团队)
近日,暨南大学光电工程系魏占航、胡、张珊、杨从红、杨毅等同学负责的“基于可见光定位的医院防疫巡检运输机器人”项目,在今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以下简称大创年会)上获得两项大奖。
荣誉的背后,是五个害羞的理工科男努力了三年。从入学时的懵懂,到现在的世故,他们在可见光通信实验室传播的青春和汗水,最终带领他们在国家双创的浪潮中,勇闯一片天地。
从2018年立项到现在,我们的项目已经修改了很多次
2018年,第一次进入济南园区的魏占航、杨毅、张珊、杨干红,对理工学院方俊斌教授的可见光通信研究产生了兴趣,最终加入团队跟随学习。方教授领导着一个庞大的团队,团队中有许多研究小组。一开始,他们只是跟着兄弟姐妹一起研究提高可见光通信精度和定位速度的方向,然后积累经验
在2017级光电子工程系学长胡的带领下,他们不断进步,成绩也很显著:他们研发出了第一台面向机器人的集成
的微型化可见光定位模组,推动了可见光定位技术在工业应用场景的实用化;研发了支持口罩佩戴监测的人脸识别算法,让检测医院流动人口是否佩戴口罩、识别口罩遮挡下的人员身份成为可能。并且采用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和A*算法,实现医院物资的自动化高效运输,满足了疫情环境下"机器代替人"的迫切需求,降低了医护人员受病毒感染的风险。
从无到有,从兴趣到坚持,他们在实验室中反复琢磨算法,反复打磨精度,经过无数次的修改,设想变成真实落地的产品。
"这种感觉就像奔跑!"采访时,他们对记者说。
"得知获奖后,心情出乎意料地平静"
此次年会采取的是"线上+线下"的组织模式。主办方为此新建了第十三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网站并开发出网上视频展示项目模块,方便各地高校师生在线观看项目视频、交流想法并完成投票。
魏展航团队所在的小组是展板组,未能去现场进行路演,只能以线上视频、线上展板的形式进行展示。进入投票环节,他们设法在互动的QQ群里通过添加老师和同学好友方式,积极介绍本团队项目,请求支持。在主动自荐和实力加持的双重保险下,魏展航团队获得了"我最喜爱项目奖""最佳创意项目奖"两项大奖。
但即便如此,魏展航还是难掩遗憾:"没办法去现场感受年会的氛围,还是有点可惜。"
10月30日到11月1日,共有来自全国300所高校的46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进行集中展出。在紧凑的安排下,以线上直播形式观看颁奖仪式的魏展航团队成员倒是出乎意料地平静。"因为是线上直播,没有预想中在现场等待时的紧张和激动,就连获奖的消息也是在现场的老师发回给我们的,整个过程蛮平静的,不过能拿奖还是很高兴!"魏展航说。
"是学校的竞争氛围一直推着我向前跑"
回顾大学时光,魏展航、杨抑、杨淦泓和张汕四人已经在暨大生活了三年。杨淦泓说最大的感受还是进入大三以来,各方面快节奏的比赛安排在推着他向前走,"到了大三,忽然有好多关于创新创业的比赛,比赛频繁,节奏很快。参加活动当然会有些疲惫,但是也正因为快节奏的比赛,更能督促大家以专心专注的态度去做事,其实对人生是很有意义的。"
学校每年都会有入选全国大创年会的项目。对于他们这个团队来说,学长学姐的优秀和同级同学们的努力是提升自己的助推器。跟着他们进行项目研究时,自己的问题思维和问题意识也会迅速得到了提升,同时意外收获不少查找资料和解决问题的快捷办法。"先向老师求助"到"先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思维转变是这三年他们积累到的宝贵经验。"之前我只关注问题本身,很焦虑很紧张。现在面对问题时重点会放在解决方法上。这个过程是一个进步。"魏展航说。
"随缘"的团队 执着于创新的使命
这支团队的组建可用"随缘"来形容: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专业、共同的努力,都是当初一拍即合的理由。在"可见光定位防疫巡检运输机器人"团队中,杨淦泓负责机械臂抓取的设计,魏展航负责钻研可见光定位技术,杨抑负责编写识别人脸的算法,张汕负责机器人驱动板的设计。学长胡旭彬负责牵头,每个人都能从身边人身上学到新的知识,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三年时间里,他们不仅学会拓展和利用专业知识,也学会了如何更好与他人展开交流。。魏展航说:"我是独生子女,之前的想法是要么我就不表达,要么我表达了就要得到大家的赞同。但从一个城市走到另一个城市,和大家一起合作才知道,每个人都有很好的想法,这几年历练,我最大的变化是不再一意孤行,而是尝试接受他人不一样的观点。"张汕对此深深赞同,感叹"能和大家在一起组建团队并为此共同奋进,经历宝贵。"
"创新永不止步,我们会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
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观念与时俱进,出现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众创"现象。自2015年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在全社会各领域内都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全国性赛事的发展,高校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更加深刻,创新创业比赛也为高校学生拓宽了发展方向。
对魏展航团队来说,从大一到大三,从懵懵懂懂到捧回大奖,亲身经历这段找创意、做项目的双创旅程,也让他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了更加全面生动的体会。魏展航说:"我个人认为创新创业就是一种颠覆。就像以前线上支付还没出来的时候,它看起来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东西。但成功做出来后,瞬间颠覆了我们对支付的想象,带来了巨大的能量以及价值。"
谈及未来,团队表示他们还会在创新之路上继续探索,不会只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虽然我们现在只是本科生,但大家都很期待未来能为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尽些绵薄之力。"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全国大创浪潮下,这群暨大学子怀着对自动化领域探索的热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姐学长的带领下,将自己的创意与国家所需融合在一起,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锐意进取、拼搏奋斗,为自己的青春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蓝莓酒去"涩"留"色"
(团队合影)
10月30日至11月1日,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在重庆大学举行,暨南大学由白卫滨老师指导,由理工学院刘楚琦、赵亚琦、吴凯云、吴雨婷、施茜文、李安琦、李旭升7名成员完成的"蓝莓酒超声催陈技术及护色研究"项目斩获"我最喜爱项目奖"。
提及他们的创新故事,几个人笑着回忆说,当初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等待比赛结果的那份喜悦,至今还时常在脑海中萦绕。
遇见有心人 小小蓝莓大变身
这个创新团队由博士生、大四学生和大二学生等三批不同年级的成员组成,而生物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博士二年级的李旭升,由于专业基础深厚,科研能力突出,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
3年前,李旭升受白老师启发,开始关注农业民生相关课题。经过观察,他发现蓝莓作为一种采收期短的水果,存在腐烂变质过快、农民利益受损的情况。在充分了解情况和实地考察后,又了解到对蓝莓进行食品加工是一种抵御风险的常见处理方式。但目前,蓝莓酒的加工制造却面临着色泽不稳定、口感略涩的种种技术问题。
这激发了李旭升的研究热情,他想要通过自己的专业所学为蓝莓酒带来"新生"。
于是,作为研究主力的他,很快就带领着实验室的学弟学妹们一同开始研发超声催陈实验仪器。该仪器所使用的是纯物理的超声波技术,即在实验条件通道下,利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达到瞬间的局部高温,产生自由基,加速花色苷的聚合反应,从而完成以前在微氧状态下酵母桶的陈酿效果,并且保证在此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其他的化学物质。经过超声波仪器特定条件处理一天的蓝莓酒,再经过一个月的静置处理,就可以达到传统方法下1年以上的陈酿效果。
如此一来,陈酿过程的时间成本被大大节省,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在食品系就读的大二学生李安琦,是团队公认的"新鲜血液"。大一时,她上过一门名为《食品科学概论》的课程,发现自己对食品研究很有兴趣。于是果断加入白卫滨老师的课题组,积极参与科研训练。没课的时候,李安琦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泡在实验室,李旭升就是她们的"小师父"。在蓝莓酒这个创新项目中,她从师兄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知识,也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
食品系从事的研究,多半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产,这也刺激着李安琦不断萌发新的思路和创意。除了蓝莓酒之外,她还对研究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的花青素面膜和口服护肤品很有兴趣。谈及未来,李安琦说自己想继续读研深造,毕业后尽量从事与营养健康有关的食品研究,因为这"带来的成就感是巨大的!"
千锤百炼 终迎实验"最佳瞬间"
"三层阶梯式"的创新团队人员分布其实在研究领域不十分常见,这也得益于白卫滨老师的教学创新。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他,一直大力倡导本科导师制,呼吁本科生尽早地加入到课题组,在实践中提升和科研水平。在他的推动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以一种深度参与的方式实现了学术层面上新的传承与交接。可以说,是这样一批批的学生,在用他们的热情与专业,实现了蓝莓酒历时3、4年的实验研究。
作为团队的指导老师,白卫滨就像是定海神针一样,随时为大家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帮助。在白卫滨看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是个关键性的课题,不仅要有兴趣,更重要是坚持。
"要做最难的事情",他在科研过程中经常这样勉励学生。"要研究卡脖子的问题。失败不要紧,重要的是记录失败的经验,最后将失败攻关成功。在这其中,毅力和坚韧的品质是很重要的,因为科学的发现可能往往来源于一个瞬间。"
李旭升等人在寻找蓝莓酒超声催陈的最佳功率时等待的正是这样一个瞬间。因为使用超声波催陈的功率,并不是越大越好,相反,如果超声波功率过大,还可能适得其反。因此,他们一直在通过调节仪器的不同功率,来判断对于蓝莓酒色泽和风味口感的影响。没有窍门和捷径,只能在不断反复的实验、试错、再实验的过程中寻找那个"最佳瞬间"。
苦心人,天不负。最合适的仪器功率被他们精确捕获,最终成功地解决了蓝莓酒的脱色问题。
谈及未来团队发展,白卫滨表示,很希望能有更多学科的更多老师都加入到本科导师制的行动中来,惠及更多学生,让他们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能够参与深度实践,尽早确立自己的研究目标,教师们也能因材施教,培养杰出人才。
缘分再续 与小蓝莓的新故事
目前,实验室的超声催陈仪器可以在一天内循环完成约1000公斤蓝莓酒的处理,但成员们并不满足与此,他们正在不断将仪器进行优化与升级,争取速率与功率的最大适配。这一切都是为了尽早将此项技术广泛地推广到工厂生产之中,切实地维护和提高农民与社会的收益。
其实,这种超声波催陈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到蓝莓酒的催陈护色之中,其原理对于葡萄酒、蓝莓醋、白酒甚至是食醋的陈酿都同样有着很大提升意义。因为食醋所需要的陈酿时间更长、市场需求量也更大。所以,将超声波催陈技术运用到食醋的陈酿之中将会节省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提供更多便利。
团队成员表示,未来他们也将接着续写与蓝莓的故事。如继续研究蓝莓酒所存在的色沉问题,而从沉淀物中所提取到的花色苷等物质也可以用来进行天然配料的功能性开发。因为其物质中所包含的营养元素对于肝脏慢性病的调节、孕妇降血糖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作用。
怎样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民众,是所有团队成员心中的呼声与信念。
一颗蓝莓,不再是被风雨吹落等待腐烂,而是进行加工升级焕发生机。这其中离不开创新团队的科研攻坚和坚持不懈,更离不开他们发现问题的眼睛和心怀民生的使命担当。
暨大别样"女团"研发滴眼液,有望修复角膜炎瘢痕
(从左到右为单颖仪,童子洋,武征,王颖薇,徐李玲)
面对角膜炎这一主要致盲病症,能否不使用抗生素或激素,做到零修复瘢痕?"
暨大四名女同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童子洋、徐李玲,基础医学院的单颖仪和王颖薇,一起组团踏上了寻找角膜炎治疗新方案的课题之路。
基于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外分泌蛋白在维持炎性角膜机制细胞正常功能方面有一定作用 "这一认识,她们反复进行实验与分析,最后设计出一款以外分泌蛋白为主要成分的滴眼液,有望实现零瘢痕修复炎性角膜。该项目在刚刚结束的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斩获"我最喜爱项目"奖。
初尝试: "小团队"也有大能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个"女团"的组成很有意思。她们并非来自同一个专业和年级:王颖薇是2019级博士生,徐李玲是2020级研究生,而童子洋和单颖仪分别是2018级和2019级的本科生。不仅年级不同,四个人各自的研究方向也不完全一样。
有趣的是,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武征老师的牵线协调下,四人终于"成团",共同完成了"对hUMSCs外分泌蛋白治疗角膜混浊作用效果的研究"项目。
刚组团前期,团队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发现,角膜炎作为临床的高发疾病,虽然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治疗手段,但治疗效果不尽人意。"现阶段使用的药物多是抗生素或者类固醇激素。这些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无法避免角膜基质细胞的表型转化,很容易导致一种瘢痕性修复,造成角膜重组。"童子洋介绍道,这种瘢痕性修复表现为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角膜混浊以及视力障碍,相当于在使用药物后患者还是无法恢复如前,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视力问题。而在更严重的病症中,则主要使用角膜移植的治疗方法,但角膜供体的稀缺,又加大了治疗方案的难度。
于是,四个姑娘决定另辟蹊径,寻找角膜炎治疗的新通路。
有人曾提出疑问,团队成员年级和专业不同,对于课题研究是否造成分歧和困扰?一开始,她们自己也不确定。但经过慢慢的磨合与尝试,项目最后获得了预想的成功,还是证明了梯队式组合的明智。研究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只管从本专业角度尽力发挥优势。用团队成员童子洋的话说,就是"先把研究内容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各个成员负责不同的实验和分析,最后集中讨论和评价。在此过程中,定期向武老师汇报成果,询问意见。"心无旁骛的投入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整合后的力量更大了。
"可以说,项目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付出。"即使在疫情时期,她们每个人也坚持落实分工计划,线下整理、线上沟通,最大效率地推进研究进度。
再坚持:也许下一个参数就是正解
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研究能够一蹴而就。
为了有效解决零修复瘢痕项目,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比如,要想获得优质的外分泌蛋白,必须先提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但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普通的细胞平皿培养并不相同。平皿培养是二维培养,而实验所需的动态培养是三维培养。团队成员介绍说,"将细胞从普通的平皿二维培养中换到动态三维培养中,很多实验参数需要重新调整。例如细胞接种的密度、培养体系的营养成分等,都需要逐一确定。"
为了构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体系,团队足足花费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去攻克。由于无法确定究竟是哪一个参数在实验中起关键作用,唯有对每一个参数都进行调整,然后观察实验结果才能得知。于是姑娘们耐着性子,沉下心来调试参数、校对数据。她们彼此鼓劲,互相激励,不仅成长为实验室里的好伙伴,也成了生活中的好朋友。
研究间隙,四人会分享各自的生活和感受,而这份难能可贵的友谊,也为枯燥的实验过程增添了许多欢乐元素。除了定期组会,她们也会约着一起运动或用餐。劳逸结合下,实验过程中的焦躁与烦闷似乎也在你一句我一句的谈笑风生中烟消云散了。
有了这份融洽和默契,实验进展获得了极大的助推,成功隐隐可见。
终成功:人生没有白付出
"项目的临床前景,让我们觉得这件事做得很有意义。"团队成员单颖仪在知道她们的项目先从400多个参赛项目中杀出重围,又从200个入选项目中最终荣获了"我最喜爱的项目"奖后,由衷感叹道:这个项目的临床期待值是不言而喻的。
通俗来说,外分泌蛋白可以使炎性角膜以正常的方式恢复,不会留下瘢痕。在实验中,她们使用的是hUMSCs(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分泌蛋白作用于角膜基质细胞炎症模型,是为了实现炎性角膜基质细胞正常表型,增殖活性以及胶原表达的恢复。所以,以此为基础,团队设计的滴眼液也是以外分泌蛋白为主要成分。当角膜受到炎症感染或者其他创伤恢复时,使用该滴眼液,可以辅助角膜的再生修复,避免瘢痕形成。这在当前角膜炎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显然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女团"成员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分析数据、调整方案。童子洋表示,"如果真的能应用到临床治疗,那大家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目前,该滴眼液还处于原型设计阶段,在确认它的使用效果之后,团队将进一步研究如何把它利用于临床治疗中。同时,探索外分泌蛋白在皮肤和人体其他器官再生修复的应用,也是这个四人"女团"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文/《暨南大学报》第718期 杜肖锦 高越 程梓欣)
头条号编辑:林千禧、温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