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见过的前世青岛老照片:最初与最后的青岛村
青岛村本名胡家庄,土著为明代军户胡氏家族,后因村前近海有一座青岛而更名。至德国占领青岛时,青岛村已存世五百多年,且因户多人众而分成了上、下两村。村民亦渔亦耕亦商。德国人笔下的青岛村民,民风和善,不喜争斗。
德租青岛两年以后,青岛村就不复存在——总督府整体规划了胶澳保护地,青岛村一带成了军政机构所在地与欧美人居住区。为此,全村人的家园及土地被总督府收购,他们则迁到了周边的鲍岛村和台东与台西去定居了。
走近青岛村。建筑全然是石头堆砌的——房壁、院墙、猪圈。每一块建材,都是当地取之不尽的石头,即德国人来了以后才名声大噪的崂山花岗岩。画面正中是一座全部用乱石堆砌的农舍,但已闲置。左右两边是有人居住的房子,而且,不光有石砌的墙基,还有青砖砌的墙体。现在,游人只能在崂山东海岸线上的青山村或黄山村里找到一二间这样的石头宅子了。岂不知,百多年前,我青岛大多是这样的石筑家园。
隔山还有人家住。
山下就是会前湾,即后来的第一海水浴场。渔家人都是在海边泊船,在山上居住。看看周边的荒山和村民用碎石堆砌的院墙,就可知原住民的生活质量。
因为总兵是正二品的大员,所以,青岛口的总兵衙门虽然建在山东省莱州府胶州即墨县的地盘上,却是山东省内屈指可数的大衙门之一,堪称大清国山东省东部军区司令部。或许还是中国最晚建成的一座总兵衙门。
房舍簇新,是因为这座青砖黑瓦的建筑群,落成仅四年。照片右侧的超大照壁和左侧建筑的中式大门,显示出本衙门超乎地方府衙的级别。
照壁前,一队着深色军装的德军士兵列队而立。这应该是海军陆战队的军装。穿白色军装者,则是海军军官。值得记住的是这座官衙大门外的两棵不起眼的小树。从照片上,看不出那是两棵什么树。但熟悉青岛历史的人都清楚,那是两棵银杏,至今还在,已经是参天大树。
德国人占领青岛以后,只在青岛口保留了两座中国建筑,即这座总兵衙门和其西边的天后宫。
这是青岛口最古老的寺庙。本来 , 总督府要拆除这座古庙的,因为它与未来的欧式城区规划完全不搭。但是,本地绅商傅鸿俊找到总督大人,恳请将这座青岛口唯一的明代建筑保存下来,以保全中国人的信仰,并兼作绅商们的聚会之所。于是,总督罗绅达就顺从民意,令建设局的规划设计师把它绕了过去,从它西边开始描绘,依次是山东路矿公司、德华银行、海因里希亲王饭店……
图文来自《前世青岛:德国人镜头里的胶澳租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