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站投游戏视频1插放是什么意思,b站怎么发布自己的视频
燃烧维度的原件(ID:chaintruth)。
燃烧金融产品。
作者|闫
编辑|林文龙
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长视频平台的“双速播放”功能已经存在很久了,很多用户在追剧时习惯了快进播放。9月中旬,樊彩静观察到,Tik Tok和阿尤托快手也推出了双速广播。此前,微博、小红书等内置短视频内容也支持双速播放。到目前为止,长视频、中视频(哔哩哔哩和西瓜视频)和短视频平台都推出了“双速播放”功能。
在Tik Tok的播放界面,只要按下视频两秒钟,手机屏幕底部就会弹出选项,包括“不感兴趣”、“保存到相册”、“倍速播放”、“一起看”等按钮。目前倍速播放提供0.5倍、正常、1.5倍、2倍等选项。目前,该功能仅在单个视频中可用。如果需要下一个视频,
Tik Tok一位官员回应称,双速播放功能是一些账号发布的横向视频,通常持续5分钟。这些账号经常与西瓜视频账号连接,视频内容持续5-10分钟。
aauto faster的“双速玩法”功能疑似处于内部测试阶段。9月26日,燃气金融在其“精选”界面找到了除弹幕功能外的“双速玩法”功能。但9月29日双速播放功能不可见,目前只有“弹幕”功能可见。
《南方都市报》的调查中,68.2%的人会“双速追剧”,59.1%的人会“双速看视频节目”。2019年,芒果TV研究院发现,整个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每天开始玩1.25次,只有0.7%的Z世代还习惯以正常速度玩。
“这只是针对特殊用户的需求,提供了辅助快进观看功能。对于平台来说,就是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字节跳动的一名前设计员工说。
原三班联合创始人黄有灿评论称,Tik Tok双速播出意味着整个视频内容生态的生产和消费将进一步加速。
这位内容创业者评论道,在消费端,如果大量短视频必须以2倍的速度播放,用户会变得更加不耐烦,愿意给陌生人的时间和关注度会越来越少,视频内容的信息增量和片段包袱的密集程度会更高。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你必须习惯于以至少1.5倍的速度思考,关注更密集、更短、更快速的信息增量呈现形式。
对于Tik Tok来说,这可能是增加用户粘性的一个小功能。“但面对这种趋势,很多老一辈的内容创作者可能会很快被淘汰。我相信这种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黄女士说。
#用户需求更快。
应时是Tik Tok的深度用户。9月23日,当他意外发现Tik Tok推出了“双速玩”功能时,他立即发了一条微博,称“Xi大浦本终于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刷更多视频了。”
最早,Tik Tok专注于15秒的短视频,但后来,视频时间开始变长。2019年4月,Tik Tok全面开放创作者拍摄1分钟视频的权利。同年8月,Tik Tok在首届创作者大会上宣布启动“创作者成长计划”,并逐步开启15分钟视频发布功能。
应时发现,Tik Tok曾经标志性的“15秒”短视频很少被刷。相反,持续两三分钟甚至五分钟以上的视频比比皆是。比如他最喜欢的视频片段,一般会持续3分钟或者5分钟。
每次看类似的视频,应时都会期待快进功能的出现,因为他只想抓住主要情节,而不是听博主的旁白。“我经常想,如果我在网上以双倍的速度播放,我可以在床上刷一天Tik Tok。”
事实上,Tik Tok之前也在中长视频中加入了进度条,可以拖着快进。但是有了这个功能,很多内容都会错过,用户体验也会一般。除非您因某种原因退出,否则此功能仅在您重新打开后才起作用,您可以跳过之前看到的内容应时渴望的快进功能是以双倍的速度播放,画面的声音还在,但加速了。
可惜的是,Tik Tok的快进功能,应时的体验并不好。相对于哔哩哔哩或者西瓜视频,按两秒钟后以双倍速度播放,Tik Tok需要按两秒钟才能进入另一个界面选择“以双倍速度播放”,大多数人根本找不到这个功能。最郁闷的是这个功能不能覆盖所有视频,只能设置一个视频。
不过,Tik Tok一直很重视用户体验,应时相信这些问题会在下一次更新中得到改善。“双速播放功能已经上线,那么自动播放下一段,一次选择所有视频双速播放的功能也就不远了。”
Tik Tok积累了数百亿的视频,但只要一个视频在5秒内没有数据,就可能永远没有机会进入庞大的流量池,被用户看到。
在倍速播放模式下,用户观看单个视频的时间缩短,单位时间内内容曝光会增加。例如,在双速播放模式下,用户可以看到两倍甚至更多的视频。从这个角度来看,快进之后,用户会消费更多的内容,而Tik Tok也会更快地上蹿下跳,这会带来更多的广告曝光机会。
此前,燃烧财经在《谁在看付费直播》文章中指出,内容平台的广告负载。
率(即广告与内容的比例)是有天花板的,Facebook的Adload(广告负载率)是15%,就已经被不少用户抱怨广告太多,据互联网怪盗团估计,抖音在2020年的Adload约为16-18%,这意味着用户体验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快进后,这个矛盾可能会变得更突出。
# 内容被迫提速
“我们做的每一条视频,都需要用3秒或4秒的时间内勾住观众,否则他们就会划过去。”抖音博主“贫穷料理”是一位美食博主,拥有2145万粉丝,在发布的700多个视频作品中,大部分时长在2分钟左右,最长接近3分钟。
他们目前的更新周期是3天一期,作品的出产周期在整个抖音生态里算是长的,他们的视频拍摄周期一般是三四个小时拍摄,然后利用六七个小时剪辑,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思考创意,他们也没有脚本,团队认为脚本没任何意义,他们喜欢现场发挥。
对于倍速播放,“贫穷料理”所在的团队说,视频观看量来自“关注”的比例不大,主要来自抖音官方推荐,这意味着,抖音上的账号粉丝数量可能并不是关键量,抖音的推荐机制才是决定因素。
“整个内容生态是越来越卷的,无论是对视频内容品质还是表达形式。”“贫穷料理”所在的团队说,倍速播放放大了他们的焦虑。
“个人成名的时代再也不会出现,你的背后必须有公司或者机构支撑。”一位抖音达人说,培养一个比较头部的达人成本已经达到了数十万元。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互联网产品,数据显示,移动社交、短视频、手机游戏和在线视频占据了用户绝大部分时间,总使用时长比例高达71.5%。而短视频的增长最为明显,在2021年6月,每一位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花在短视频的时间长达90.7分钟,其中花在抖音的时间月均约为33小时,平均每天66分钟。
根据益普索《2020年短视频白皮书》数据,26%的短视频用户通过短视频平台浏览影视作品以及追剧。这也让用户看长视频的时间在不断下滑,数据显示,在2019年至2020年,单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每月使用时长在长视频从14.19小时降至13.81小时,短视频使用时长则从30.5小时增长到42.61小时,是长视频用户时长的近3倍。
有消息称,抖音正在内测“短剧频道”,根据《2020抖音娱乐白皮书》显示,剧情类内容是抖音站内强势消费垂类。抖音还在2021年6月,举行了“短剧很有戏”2021抖音短剧发布会。
“抖音也很乐于创作者发力长视频内容。”一位产品经理说,视频内容只会越来越长,不会越做越短,因为所有内容从业者的一个共识是,视频的时长与内容所能承载的丰富度、质量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一部2小时电影所能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10分钟的解说。
按照快手的数据测算,在快手,每天观看短剧的人数已经超过2.1亿,观看总时长达3500万小时。这是一个相当大体量的时间黑洞,抖音没理由放弃这个阵地。
# 抖音仍想快进
根据极光数据,在2021年第二季度,依靠抖音、今日头条等产品,在用户使用时长占比上,字节跳动排名第二,仅次于腾讯。
来源 / 极光数据《2021年Q2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产品设计上》
众所周知,抖音之前的发展就是一部快进史,诞生于2016年底的抖音,2018年的DAU已经达到2.5亿。截至2020年8月,包含抖音火山版在内,抖音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6亿。
不过,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增长在未来将变得困难,尤其过去那种一年增加数千万甚至数亿用户的奇迹将不复再见。因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逼近天花板了,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未来,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用户争夺,将进入了存量市场的竞争。
2021年2月,抖音接替拼多多,独家冠名了央视春晚独家红包互动合作,但据《晚点LatePost》报道,抖音在春节期间的数据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增长。这说明,在目前的体量下,外部单纯的运营活动很难造就巨大的用户增长,还得依靠极强的产品设计。
如果说“倍速模式”,瞄准的是长视频,那么,抖音在社交、社区、电商等相关功能设计上,也不断做出微调,比如,增加了摇一摇、一起看、合拍、观看历史、外卖、酒旅等模块。
“产品设计必须遵循渐进原则,否则会对用户产生伤害,进而造成用户流失。”一位产品经理说。
比如,抖音曾在2019年1月推出随拍功能,这是一个随手记录身边美化生活,与好友分享的功能,只有互相关注的好友才能看到你的抖音随拍,并且在 72
小时候后就仅自己可见。但该功能在8个月后遭遇下线处理。
外界猜测,该功能下线估计与数据有关,也与随拍的定位有关系,介于私密与公开之间,显得有些鸡肋。
更好的用户体验,永远是产品涉及的追求。2020年3月,抖音上线“语音直播交友”板块;4月,抖音公开测试“连线”和”熟人”功能,分别指向了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此外,抖音还在不断地调整好友相关功能的交互,鼓励用户添加好友、与好友互动等。
9月30日,抖音又增加了“外放提醒”功能,用户在移动数据或热点环境下外放抖音视频且音量过高时,则会触发“当前音量较大”的提醒,用户可通过“降低音量”按钮快速调低音量。
根据燃财经观察, 抖音甚至还提供了关闭“个性化内容推荐”的选项。
业内人士表示,相比微信超过12亿的用户量,抖音显然还想延续之前的高速增长,“他们觉得,还有很大的空间。”未来,抖音肯定会在长视频、社交、游戏,以及电商等领域发力,以期获得更大的用户增长。
*题图以及文中配图来自于视觉中国。文中石英为化名。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