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参战的电影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山山
人在年轻时,热血与梦想总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对人生方向的选择仿佛有无数种。
我们可以潜心学习,进一步深造,也可以选择心仪的职业,找到一起奋斗的伙伴;我们可以去听一场摇滚,和耳朵一起一醉方休;可以学会一样乐器,为喜欢的人弹;种一次昙花,守望着它盛开;做一桌丰盛的晚餐给爸妈,哪怕色不香,味不美;去仰望喀纳斯的星空,寻找自己的星座;沐浴一次漠河的极光,感受它的神秘。不拘一格,天马行空,无疑是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正值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之际,一部名叫《1950,他们正年轻》的电影悄然上映。它把时间拉回到70年前,从战争废墟中刚刚站立起来的年轻共和国,尚未抖落尽战火硝烟的碎屑。那时,渴盼和平稳定的人们不知道一千多公里外的朝鲜会爆发战争,更不会预料到,一群只有十几岁的孩子的青春是奔赴战场。
这部影片没有去描绘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切回到普通士兵参战的视角上来,在他们质朴的语言里,我们感受到,当个人梦想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热血青春里浸透着不一样的残酷。
影片中的老人任红举本是干校的一名学生,外号“小北京”。在晋武县的冰天雪地里,要换新军装的时候,他很兴奋,摸着棉衣,试着皮靴,看着和前苏联人一样的毛帽子。直到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章摘下来,这才知道要去抗美援朝。接下来政工部的文件宣读里,用词是赴朝的战斗人员,而不是文工队的时候,在场的人一下子紧张了,因为他们都是学生,包括队长,分队长都是,没有真正上过前线。但是他却跳到条案上,使劲瞄着名单,期待着自己的名字出现。
然而战争的惨烈、痛苦,是这些“娃娃兵”没有经历过的,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敌人的一颗炮弹就轻易改变了他们一生的轨迹。
刚过鸭绿江遭遇的第一战,他们就眼看着演白毛女的演员被敌人发射来的炮弹炸碎。在河沟里,任红举尽力去捞她尸体的时候,只看到了石头上有两根长辫子,长辫子上都是碎肉。另外一个演歌剧的姑娘刘文,被他们几个男兵捞上来的时候,右腿已经被炸没了。战友只能背着她一步一步往山上爬,她还在唱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严婷,是他一直欣赏的小提琴手,牺牲的时候,人找不到了。山坡上只剩下她的胳膊,手里却还紧紧握着小提琴的琴弓。
后来,任红举为她写了这样一首诗:等我老了,一根白发,安在你的提琴上,我们还演奏,我们还在跟你唱。
那一年,他们17岁。
在上战场之前,他们还是学生,本来都应该成为演奏家、舞蹈家、歌唱家,拥有着聚光灯下的未来。可是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奔赴战场,面对世界上最残酷的战斗。炮火击毁他们的肢体、梦想,却为我们赢得了拥有梦想的权利。
在战场上,这些十七八岁的战士,他们想的不是害怕,而是活着干,死了算。发的新军衣,上午发,下午就穿上。好不容易奖励一个罐头,不留,马上吃。他们知道今天过去了,却不知道是否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将于9月3日上映,正值第八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战友牺牲在异国,这个话题是很多老兵心里无法弥合的伤痛。在电影中有的老兵,为了履行承诺穷尽一生都在找寻战友的遗骸,只希望带他回家。遗憾的是,导演组帮老人找到时,他却已经去世。
“神炮手”周继成,他是黄继光的战友,入朝作战期间,他共参加战斗78次,共歼灭敌人150多人,摧毁敌坦克4辆,装甲车、汽车25辆……但是在影片的叙述里,战绩他很少提及,说得最多的是:“黄继光走了那么多年了,我现在虽然还活着,我是为了牺牲的同志活,为黄继光活。”
有的老兵提到过往牺牲的战友,或是掩面哭泣,或是长久的沉默,拍摄一度暂停。他们已不再年轻,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习惯是趁着还能走的时候,就去烈士陵园多看看,哪怕石碑上只是一个名字,他们还是想去和老战友们聊聊天,谈谈生活的新变化……
中国前后组织240万志愿军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路,当年的娃娃兵,如今都垂垂老矣。即使胸前挂满军功章,每一块军功章的背后都是九死一生,但是他们却从未把自己当做英雄,而是拿幸运者自称,想着多过一天,就是替那些回来的战友多活一天。
而那些牺牲的烈士,离家还是少年之身,归来已是报国之躯。青春对他们而言,是战火硝烟里的灼灼芳华,是保家卫国的无怨无悔。我们不该忘记,更不能忘记,如今的生活如何来之不易。
(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