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1980年到现在40年的科技发展超过了历史5000年?
主要因素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三十年完成了西方国家三百年的科技、国防、航天、工业、农业、水利等等,为新中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坚实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四十年,就像建设一座万仗高楼,高楼的根基全部打好,往上建是很快的。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史求简介是什么?
1953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钢无缝钢管厂压制成功。无缝钢管是航天、地质、石油、机械等工业行业必须的基础材料,能够生产无缝钢管,标志着我国向工业化迈进了一大步。
1954年7月,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首次试飞也取得圆满成功。第一架飞机的成功,是我国在航天领域跨出的重要一步。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正式通车。这条公路全长1,160千米,全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
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卡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长春一汽”是新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建立于1953年7月15日。该厂的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出产于1958年9月28日。
1957年4月,四川省石油勘探队在四川省合川县(现为重庆市合川区)发现“合川马门溪龙”。 这具巨大的恐龙化石长22米、高约3.5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认为它是生活在距今约1.4亿年前的恐龙的遗骸,是迄今为止我国和亚州发现的最完整的晰脚类恐龙化石。
1958年3月17日,我国第一台电视机研制成功。这台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由天津无线电厂生产,被命名为“北京牌”电视机。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诞生于天津无线电厂。
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内存储量为1024字节。
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型交付使用,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
1958年6月13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开始正式运转,热功率为1万千瓦,主要用途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制造同位素;同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建成。这两项成就标志着我国跨进原子能时代。
1959年9月26日,中国石油勘探队在地址学家李四光、黄汲清等人的领导下,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时值国庆10周年,所以这个油田以“大庆”命名。大庆油田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
1960年3月,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把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61年5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的朱洗,成功利用人工单性繁殖的方法获得母蟾蜍。用单性生殖获得“无父”和“无外祖父”的蟾蜍,这是世界首例。
1963年1月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成功施行了一次世界医学界少见的手术——把一只从腕部被完全轧断的右手重新连接起来。这种“前臂完全性创伤性断肢再植手术”在国内是第一次施行成功。
196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野外考察队在陕西蓝田县发掘出一个保存非常完好的猿人下颌骨化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在原子弹理论、结构设计,以及各种零部件、组件、引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965年,由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邢其毅、汪猷等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结晶牛胰岛素。
1966年5月,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素数的乘积”(即“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该证明结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空爆成功,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69年,中国研制成具有独特疗效的抗菌素――“庆大霉素”,这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成功的一种广谱抗生素。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首枚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12月25日,中国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工,1988年底整个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出口,能发挥发电、航运、泄洪、灌溉等多种效益。
1972年7月30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湖南长沙东郊的马王堆汉墓一号墓时,发现了一具2,100多年的女尸,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与新鲜尸体相似,堪称防腐学上的奇迹。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1975年7月,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
1975年11月,搭载了“尖兵一号”卫星的长征火箭,从酒泉发射场起飞,并于3天后回收成功。此次发射回收式地球卫星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76年,“南优二号”大面积推广后,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65年增长47.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我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1979年7月,在北大汉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计算机房里,王选等人用自己研制的照排系统,一次成版地输出一张由各种大小字体组成、版面布局复杂的报纸,这是首张用激光照排机输出的中文报纸。这项成果为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1980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广汉县联合,首次大面积发掘三星堆遗址,发掘面积1225平方米,揭露出大面积的房屋基址。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到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1980年5月18日,我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导弹技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王德宝教授等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完整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转移核 糖核酸(tRNA)。
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巨型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
198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研究员在云南澄江县帽天山首次发现了娜罗虫及其他化石,埋藏地下5.7亿年的“澄江动物化石群 ”出现在人类视野。澄江动物化石群形成时间限于100万~300万年,在短时间内完整记录了动物群突发性进化过程,是揭示寒武纪“生命大暴发”奥秘的金钥匙。
1986年,王运丰教授领导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简称CANET)启动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授张丽珠等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
1988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1991年12月15日,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30万千瓦商用核电站,标志着中国已掌握了核电技术,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第七个能够独立设计制造核电站的国家。
主要的整理这么多,望采纳!